您现在的位置:易魂网>> 中华易医疾病诊治学>>正文内容

五 味 与 五 脏

食物疗法在对疾病的治疗中处于重要的地位,食物可代替药物,但药物却不能替代食物。民以食为天,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功能的水谷精微源于食物之中,这是人体基本的原始功能。人们以为药物是创造健康的先驱,而容易忽视人体健康与疾病的预防,是可以经由人体基本的原始功能中,即食物疗法的自我调节功能中获取。保持人体健康最贵重的资本,就是人体对疾病的自我调节功能延续,这是一种自然规律,违背这种规律,就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,破坏体内五脏六腑或各器官组织间的阴阳平衡。

人之饮食,各有适味。五脏各主其味:肝主酸,脾主甘,心主苦,肺主辛,肾主咸。肝虚血枯者,喜酸味,因酸能补肝;脾虚者,喜甘(类甜味)味,因甘能补脾;心火重者,喜苦味,因苦能泄火;肺虚有寒者,喜辛味(如辣椒、生姜、大葱、花椒等),因辛能宣肺去寒;肾虚者,喜咸味,因咸能滋肾。

胃是五脏六腑中的一个营养汇聚的地方,一切饮食都要进入胃中,“胃为水谷之海”,五脏六腑都要禀受胃所消化的精微,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机能。五味归属于五脏,都是因它不同的属性而各有所归。五脏又与五官有直按联系,《灵枢·营气篇》曰:“肺气通于鼻,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;心气通于舌,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;肝气通于目,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;脾气通于口,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;肾气通于耳,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矣”。由此可见,据其所好之味,便可测知其病。运用易经八卦之理,重视食物疗法的自我调节功能,对不同体质、不同环境状态下的人们, 合理调节饮食, 同样可达到防病、健身、祛病、延年益寿之目的。

补充常用的五行学说与事物属性的八卦分类表

 

1、五恶(音同“务”,即为厌恶的意思):肝主筋,风能引起筋的拘急;心主血脉,高热能伤血脉;肺主气,寒则气滞不宣;肾属水,其性喜润;脾属土,其性喜燥。

2、五液的来由,分别与各脏的外窍有关。泪出于目,目为肝之窍,则肝液化为泪;心脏虽开窍于舌,但由于心主血,心五行属火,则热能蒸发汗液,故心液化为汗;涎出于口,口为脾窍,则脾液化为涎;涕出于鼻,鼻为肺窍,则肺液化为涕;肾脏虽开窍于耳,但由于肾脉上连舌根,唾液出于舌下,则肾液化为唾。

3、五劳因时间过久所致的疲劳,会分别伤及各部而发病的。步行过久伤筋,目视过久会伤血,坐得过久伤肉,卧得过久会伤气,站立过久会伤骨。

4、五禁是指五脏之病,对五味各有禁忌,肝病忌辛味(肝属木,辛属金,金能克木);心病忌咸味(心属火,咸属水,水能克火);脾病忌酸味(脾属土,酸属木,木能克土);肾病忌甘味(肾属水,甘属土,土能克水);肺病忌苦味(肺属金,苦属火,火能克金)。

5、五裁(是“节”的意思,如裁制、裁减等),由于五味分归于五脏,则对病在筋的,不可食酸味;病在气分的,不可食辛味;病在骨的,不可食咸味;病在血分的,不可食苦味;病在肌肉的,不可食甘味。即使素有嗜好而想吃这些五味,必须有节制。
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