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易魂网>> 三经释义>> 学佛札记>>正文内容

学佛札记(连载)

(之四)

金刚经》与禅宗

 

六祖惠能的悟道揭: 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

六祖《坛经》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:以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体为本。

无念是于诸境上不染著。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,或者什么都不想,而是在接触处境的时候,心不染著境界,如同明镜,境来则现,境去则无。

无相: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,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。

无住:心住于境,则是心为境所缚,倘不住于境,则解脱也。

《坛经》曰无往:“念念中不思前念,若前念今念后念,念念相续不断,名为系缚于诸法上,若前念不住即无缚,此是以无住为本。”

 

《坛经》呵斥坐禅坐相: 住心观静,是病非禅,常坐拘身,于理何道。

偈曰:生来坐不卧,死去卧不坐,一具臭骨头,何为起力过。禅者假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,本身就是住相。

定即是慧,定慧一体。

 

梵语波罗密有两个意思。一是过程义;二是究意圆满。

 

世间布施总是住相的,而佛法则要我们“不往色布施,不往声香味触法布施。”世间布施有相则有限,佛法布施不住相,无相则无限。

 

般若分实智与权智。实智,是亲证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。是般若之体。权智又称方便智或后得智,是了解现象差别,引导六度五行的智慧,是般若之用。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,由有般若,始能产生一切诸佛。

成佛是乃智慧的成就。

修行,行是指身、口、意三业之行。

修行就是修正行为,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修正错误的思想、语言、行为,使之符合道德规范,使之与道相应。

平常心是道。

道不属知不知,知是妄觉,不知是无记。

从《金刚经》来看,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。降伏其心,是《金刚经》所要解决的问题,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。佛法也不防称为心性之学。

 

世界的差别是由于人类心的差别,因为心的不同,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,道德与罪恶,痛苦与快乐,善良与丑陋,先进与落后,清净与染污,光明与黑暗。

一切惟心造,人们拥有什么心态,就会出现什么样世界。

心的健康与否,又关系到人生的苦与乐。

古云:风月无今古,情怀各相异。

拥有健康的心境,是建立快乐幸福的根本。

《金刚经》提出降伏其心,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不安定的因素。

 

四相: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我相为四相总称,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源。

人相:我们的生命体以人的形式出现。

众生相:生命的构成,是由五蕴的假合,依此众缘聚成生命体,称曰众生。

寿者相:从生到死的有情随着业力所招感的一期生命,称曰寿者。

五蕴假合的身体,不外乎物质与精神的两个方面。

从精神看,心是经验的积集,由经验的延续导致思维的延续。

无蕴无我,其实质是无我。

梵悟菩提萨,简称菩萨,汉译觉有情,是指已经觉悟而又能让人觉悟的有情。菩萨,是很现实中的人。

在现实社会中,能够无私地奉献到大众事业中者都具菩萨精神。

菩萨在佛教中是大乘行者的称呼。

慈悲:悲能拔苦,慈能与乐。以一切众生作为救拔对象,拔苦与乐,是为大慈大悲。

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对众生帮助无任何条件,将众生与自己视为一体。

涅:即消除烦恼,解脱痛苦而得自在。

布施作为一种善因,又能引发广大财富。有相布施与无相布施。

 

佛教寺庙中供奉佛象,主要是一种象征,表达佛弟子对佛陀的崇敬。同时也籍此见贤思齐。透过佛象的庄严,想念佛陀的伟大,通过有相的偶象而证悟法身的无相。

佛教徒不崇拜偶象,不以偶象为真佛,如果我们只知道大殿中的有相佛,执著于偶象,心外求佛,势必将永远无法认识心中的无相佛。

不可以如来的庄严色身为如来,也不可以为见到如来色身,便是见到如来身。

禅师说: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,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

见法如见佛。

不可以身相见如来。

佛陀有三身:曰法身,曰报身,曰应身。法身才是真佛,报应身皆幻化。

诸法如此,如来以诸法真实相为身。

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如来法身则无来去生灭。

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

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

如来要离相,要透过相去认识,不可以往著于身相。既不可以如来色身为如来,也不可离开色身,另外去寻求如来。

一切都是般若,一切都是法身,一切都是实现。

我们倘若不执相,不被世间的尘劳幻相所迷惑,远离虚妄分别,不起爱恶取舍,以平常心去对待一切,那么我们就能与三世诸佛在一起。

禅者曰:青青翠竹,无非般若,郁郁黄花,尽是法身。

佛法以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。整个佛法大纲不外乎信解行证四个部分。

学佛首先要积聚资粮,资粮有二、一曰福德资粮,一曰智慧资粮。

一切有根基,可现生培养,也可过去生长期积累,苏东坡曾说过:“书到今生读已迟”。《大般若经》曰:菩萨不住法,住般若波罗密。

又曰:一切法不信则信般若,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。

 

经教如筏喻者,筏是竹装,交通不便或水浅的地方,竹筏可用做交通工具。利用竹筏,就能由此岸渡到彼岸,到了彼岸,竹筏当然要舍去了,准还能把它带着走呢?

当横渡生死苦海时,需要种种法门,但渡到中流,必须不执法,非法相,才能出离生死,到达彼岸。

 

佛法僧三宝构成了佛教的全体。三宝中的法宝是指三藏十二部经教。

诸法真实相,不可言说。

一切诸法皆有二相,一者自相,现量所得,不可言说。二者共相,比量所得,即可言说。

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这是以真实法不可说。

诸法实性是不可言说的, 但不说众生又焉知离言法性的存在。为令众生通达离言法性,不得已于无言中而起言说。

 

一些人在菩萨面前供上香,摆上水果时,就向菩萨提出无穷无尽的要求,仿佛是在与菩萨做贸易似的。

在修学佛法中,不能以有所得的心,去取著任何一种相。

无智亦无得,是心空境寂,以无所得故,妄心妄境皆不显现,能所双亡,此时般若智始得现前。

我相不除,不能见道。道不可以以我们世间的见与所见而论。

禅者总是以本份事相见,在法性上,既不存在圣凡的区别,更没有识与所识的区别。

 

般若经教的核心思想——缘起性空。佛法以为世间万物都是缘起。

《阿含经》:“有因有缘世间集,有因有缘世间灭。”

缘起:说明了万物都是条件与关系的组合,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的存在。

六祖惠能听闻《金刚经》的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而悟道,无住生心,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。

无住是相对执著而言。世间人最大特点是执著。由于对六尘境界的执著,使六根在缘六尘境界时,六识蒙尘劳的染污,以至我们原本清净的自心,失去清净。

执著使人们内心失去独立。执著于外境使我们迷失了自己。执著使我们产生内心的不安。

 

《金刚经》的受持功德:

一、增长福德。二、消除业障。三、开发智慧。四消除烦恼。五、成无上道。

成就第一希有三法,是乃成就智慧,通达实相,学佛是为了成佛,成为觉者、智者、智慧的成就,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。 


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